翻译研究所于2001年正式组建,涵盖英、俄、法、德、日五个学科点。现有专、兼职研究人员10人,其中教授9人,博士9人。
翻译研究所近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、教育部项目2项、重庆市社科联、市教委及学校项目10余项;主要研究成果包括:《翻译研究:从文本、语境到文化建构》(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4)、《钱锺书译论译艺研究》(武汉大学出版社,2014)、《寒山诗: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》(清华大学出版社,2011)、《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嬗变——五四前后文学翻译规范研究》(南开大学出版社,2010)、《翻译史另写》(武汉大学出版社,2010)、《语用学大是非与语用翻译学之路》(四川大学出版社,2008)、《胡适诗歌翻译研究》(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6)、《翻译:作为复调的对话》(四川大学出版社,2006)、《翻译学归结论》(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,2005)、《走近翻译大家》(吉林人民出版社,2004)。
翻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长期从事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,开设了“译介学”、“当代西方翻译理论”、“中国译论”、“中国翻译史”、“西方文论与翻译研究”、“翻译研究方法论”、“译文比较”、“口译理论与实践”、“文学翻译”、“当代中国翻译专题研究”等课程。在西南地区率先开设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研究生培养;研究所与国内外有名的翻译研究中心建立了经常的联系,并多次举办国际国内翻译研讨会。
翻译研究所整合学校资源,承担重庆市教委立项建设的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4门;多次获得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;荣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四次。
近期研究课题主要集中于对翻译理论前沿、翻译史与翻译批评研究、当代文学名著的译介,以及口笔译研究。目前在研的国家项目、教育部项目和重庆市社科项目包括《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“走出去”研究》《抗战时期重庆翻译研究》《20世纪中国翻译批评话语研究》《语用翻译学:寓意言谈翻译研究》《当代西方译论与<圣经>教义的思想关联》《译名无小事: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名称翻译新情况研究》等。
。
